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憶好友廖家祥(2022.10.30.離世)

2012年9月26日在青田七六,海豚彈鋼琴聊聊的活動,記得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2020年7月23日,再次在青田七六聚聚,很不會認人的我,總算記得你們幾位有趣的朋友。

2020年6月27日,這次我們在讀書會上分享的是同一本書,我是去圖書館借的,你是買回來看。


2021年7月24日,線上的讀書會,你正在拿零嘴吃。

總有人說我朋友很多,不過我會把一個人認定為好友,不是看平時有多少互動,而是看是否氣味相投,話不用多,對方都知道在想什麼就好。

和你,一開始就是海豚的同學和讀書會的書友,漸漸地,看到你每日早餐、旅行、參加活動及看書的分享,覺得這人真是有趣,也就在讀書會或其他碰面的活動多聊了起來。尤其是我很愛跟我不一樣的朋友多交流,像你也是很愛看書分享書,然後和我不一樣的是,你都會直接在書上用鉛筆畫下你有感覺的句子,也會在旁邊自問、或許自答。之前也曾跟你聊過,每天早餐或看書的分享,可以貼成一個部落格了,不過,你有你的生活步調,是不是部落格,其實好像也還好。

妙的是,曾在讀書會分享過我一直在念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一天你傳訊息給我說,你也開始念了,才想說,我們從書友,都變成同樣學佛的同修了,無常,直接就來了。

還記得九月才因搬家整理書的緣故,拿了一大疊書給你,也跟你說那一疊書看完可以再分享給其他朋友。不知你看完沒,不過,可別叫我燒給你,有興趣的話,自己看我部落格吧。

再見,不是再也不見,我們,改天再見。

友 怡欣 2022.11.6.

【所有照片取自臉書】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原來焦慮有分真假,且看《焦慮新解》


如何看得出一個人正處於焦慮的狀態?

我曾經看過的有:講話變快且急促、吃東西停不下來、乾嘔、失眠等,正如作者所說:「焦慮代表的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的身體和心理強烈地在提醒你,要注意某些其他事情出錯了。」更妙的是,作者的觀點是這些身體呈現的壓力反應,都是所謂的「假焦慮」。啥?焦慮還有假的!其實是身為醫師的作者對焦慮的看法,並非以專業醫師或心理人員依照《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去看症狀診斷焦慮疾患的角度,而是更貼近一般大眾生活,把面對未知事物時身體呈現的壓力反應視為表層的「假焦慮」,而所謂的「真焦慮」,就是在這些壓力反應下真正引發個體焦慮的事物,像是認知失調、對於自我成長的想望等,讓身心無法獲得平衡,於是引發表層的假焦慮產生。

「焦慮是一種證據,證明在你的身體、心理、生活或環境中有某些東西失去了平衡,而只要帶著好奇心與實驗精神,你就能努力讓這些元素回歸平衡。」就像現在去逛書店時都會看到平台上滿滿都是關於芳香療法、瑜珈、如何吃對食物,各種邀請大家放鬆自己、看看生活中的小確幸,想讓生活乃至身心可以更加舒適的實用書。不過回到本書的宗旨,當「假焦慮」的警報危機解除後,更重要的是要嘗試深入內心去好好面對並消除個體的「真焦慮」,很容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當下次又有引發身為根的「真焦慮」以及雜草般的「假焦慮」的事件產生時,個體又得要再無限輪迴地持續找更多方法來讓自己放鬆、放鬆、再放鬆了。

所以啦,要看到並辨認清楚到底哪個是自己的「假焦慮」,哪個才是自己的「真焦慮」,就要好好看作者在書中的分享,然後去想想自己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會產生什麼程度的焦慮。因為每個人的真假焦慮都不盡相同,自己的焦慮,還是要靠自己好好去看、去想、去面對,才能真正不再如此焦慮的啦!

---

目錄

第一部分:不只是胡思亂想
第一章:焦慮的年代
第二章:可避免的焦慮
第三章:有目的的焦慮

第二部分:假焦慮
第四章:現代生活的焦慮
第五章:疲憊又焦躁
第六章:科技焦慮
第七章:思想的食糧
第八章:失火的身體
第九章:女性荷爾蒙健康
第十章:沉默的流行病
第十一章:釋放壓力,學習放鬆

第三部分:真焦慮
第十二章:協調
第十三章:停止歌唱的原因
第十四章:連結使人平靜
第十五章:堅持、放手

附錄:針對焦慮的藥草與營養補充品

---

內容簡介【引自博客來】

焦慮不只存在你的大腦裡,更有可能來自身體

  ◇ 售出11國版權
  ◇ 亞馬遜網路書店4.6星好評
  ◇《出版人週刊》、《新聞週刊》、《衛報》等多家外媒報導

  「焦慮是對我們生命狀態的提醒,而非必須被解決的病情。」

  大多數的人都以為焦慮是過度緊張而引發的生理反應,可以透過抑制大腦的訊號傳遞得到解決。但本書作者沃拉醫師指出,大多數的焦慮很可能是身體進入壓力狀態時,大腦所啟動的一種保護機制。

  也就是說,生理影響了心理,而我們可以藉由改變作息、調整飲食等方式,讓焦慮的狀況獲得控制。

  沃拉醫師為執業超過十年的精神科醫師,重視身、心、靈全方位的平衡,以功能醫學角度重新詮釋焦慮,並提出來自身體反應的「假焦慮」與來自內心的「真焦慮」。書中說明日常可操作的簡易方法,幫助讀者以非藥物的方式揮別假焦慮、面對真焦慮,並恢復人體的正常機能。

---

相關參考:創傷知情_通識課4分鐘版 - 兒福聯盟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