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20071002科學?非科學?質性研究

Q1: 質性研究算是一個科學的研究方法嗎?
A1: 相較於量性研究的從母體中抽樣,質性研究則是以取樣來蒐集資料,其所蒐集到的資料,都是個案本身「主觀」所認為的內容。在一個獨特的議題(如:單親家庭子女的生活型態)下,所有個案的「主觀」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會達到所謂的「Information Rich 理論飽和」,即多數個人的「主觀」會轉變為「互為主觀的客觀」,換句話說,就是在同一主題(何謂美?)下,多數人都會有一致的想法(五官對稱)。通常若研究過程沒有錯誤,則訪談到15-30人時即能達到此一狀態。

Q2: 質性研究的特徵為何?
A2: 相較於量性研究(問卷;實驗室;量性數據的統計結果),質性研究的特徵是其研究工具為已接受訓練並做好準備的研究者及他的多隻錄音筆;而研究發生的地點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自然場域;研究著重於研究的過程、訪談的歷程及經驗。

Q3: 質性研究的主題及契機為何?
A3: 質性研究方法多為探索性或深入探討性研究所用。其研究的契機是「想要改善什麼」,所以多數時間個案的社經地位會比研究者低。

Q4: 質性研究如何檢定其研究的信、效度?
A4: 方法有四:1.triangulation 三角檢定:(1)研究方法的多重檢核確認,如:文獻分析+觀察法+訪談法、(2)資料來源的多重檢核確認,包含個案及其相關人(父母或老師等)多面向角度的資料確認;2.seecond coder 二次轉錄者:與研究者有相同知識背景的轉錄者,再次轉錄資料,同時抽查其中幾頁的內容;3.memeber check:讓個案自行檢核資料之真實性,並補充或刪除相關資料;4.peeer review 同儕審核:用於前測,請研究者的同事或共同研究者檢核研究的設計及步驟等事項,以確認此項研究之可行性。

就圖書館學而言:編目是一項技術,而分類則是一種藝術。
就質性研究而言:資料的蒐集是一項技術,而資料的編碼則是一種藝術。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20071002何謂資訊心理學?

※資訊心理學Information Psychology
-資訊使用者的心理學,研究個體如何尋找、搜尋、組織、整理、整合及儲存資訊行為的研究。如:檢索資訊的方式、搜尋不到所需資訊而產生的焦慮等

※資訊v.s.知識
data資料 → information資訊 → knowledge知識 → intelligence智慧
(每個階段經過整合及熟成,方能邁進到下一階段)

※資訊行為的三大元素
-interaction 互動性(人、機):讀者的個人化介面、人機互動、資訊系統的分類方式
-literacy 素養(人):檢索、利用資訊所應具備的知識及技能
-uncertainty 不確定感(人):無法搜尋到有用資訊時,會使不確定感增加,進而產生資訊焦慮

※專名介紹
Information Behavior 資訊行為
Information Economy 資訊經濟
Information Explosion 資訊爆炸
Information Seeking 資訊尋求
Information Society 資訊社會
Knowledge Worker 知識工作者

※專文延伸閱讀
-Uncertainty in Information Seeking
by Professor T.D. Wilson, Dr. David Ellis, Nigel Ford, and Allen Foster
http://informationr.net/tdw/publ/unis
-Information Behavio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 report 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y Professor Tom Wilson and Christina Walsh
http://informationr.net/tdw/publ/infbeh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