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解鎖隱藏版「條件成就情境」,《鬆綁你的完美主義》

我一直以為從小胖到大、念私立大學也沒覺得低人一等、考不上研究所就說還可以再去念個有興趣的科系、一路以來就是挖大坑跳下去然後又再慢慢爬上來的這樣的我,應該跟所謂的「完美主義」沾不上任何的邊,沒想到,我一整個錯了。

《鬆綁你的完美主義》中說到,『完美主義的本質其實是來自於過低的「自我評價」以及過高的「自我期待」,』其中,『早期經驗對於「自我期待」影響深遠。』而且,『只要一個人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脫鉤,他就必須使用各種方式去控制焦慮。』

就像我念大學時的某位老師曾經說過:人就是缺什麼,就會去念什麼。

在我學習或關注的主題上,其實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改變,從大學時期的心理學、古文明史、圖書資訊科學、有機農業、里山里海、蔬食營養與製作、多項環保議題、兒少生涯發展、兒少權益,到現在的社會工作,與其說我樣樣還算精通,結合這本書中說到的「條件成就情境」,突然發現,其實應該是因為我的「自我評價」總是滿滿的自卑,覺得自己在這領域達不到一定的顯著的成就,於是這樣過高的「自我期待」就會讓我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主題上,說好聽點是涉獵範圍寬廣,而且還符合現代許多專業互相交融的需求,其實,就是自己的完美主義作祟,於是,就產生比拖延症還誇張的症頭,只要無法達成的事情,不只是逃避,而是選擇轉身,完全不去面對。

說是這樣說,不過在我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的奇妙平衡中間,我對於有緣份開始學習新東西這件事倒是樂此不疲,而且現在都是個大嬸的我,再也沒啥多高的「自我期待」,有的就是還不錯的「自我評價」,畢竟,能把幾個專業背景集於一身,讓我未來想走什麼路都還算有個能說服別人的依據。再說了,感謝爹娘讓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啥經濟的壓力,就是把自己顧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好,這樣的人生,只要不要我的潛意識在哪天又悄悄拿「完美主義」綁住我自己,應該是能一路幸福美滿下去的啦!

而且陳俊欽醫師也在這本書中進而分析C型人格(追求安全型)和B型人格(渴望認同型)的解套方式;教我們如何處理過高的自我期待、提升過低的自我評價,讓完美主義成為我們的助力;分享在常見情境下,如何與自己的完美主義對話;進而還能協助親友走過完美主義,想要知道如何把自己從完美主義鬆綁出來,透過陳醫師豐富的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再回看自己的生命經驗,其實就會發現,那個綁住自己的繩頭,始終都在自己手中。

-------

內容簡介
打破自我評價過低與焦慮的迴圈,偶爾也允許自己優雅地落敗。

首本由台灣精神科權威‧陳俊欽深度剖析,
結合20多年臨床經驗及案例故事,
從此改變你看待自我的方式,釋放原有的天賦。

「過低的自我評價」與「過高的自我期待」,
是完美主義的本質,也是現代人最大的焦慮來源。
可能出自照護者有條件的愛、被同儕排擠、考試失利等,像是:
當你從小得到越多資源,感覺有一天必須回報時,負債感就會越大;
隨著自卑感累積,意味著今天必須更努力,才能向別人證明自己。

我們反覆檢查、過度嚴苛、擔心做得遠遠不夠……
為了追趕目標而感到挫敗,完美主義便成為枷鎖。

「要降低完美主義帶來的心理壓力,我們必須勇敢面對生命中的不美好,
跟過去每一個時刻的自己站在一起。」

本書深入討論早期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並歸納出A、B、C三種人格的完美主義類型,包含【追求安全型】、【渴望認同型】、【自求我道型】,從不同的特質提供調適方法,讓你拉近「自我期待與自我評價」之間的差距,找回內心的踏實感。

▍破除你對完美主義的常見迷思──
 ✦ 刻意討好、拖延、三分鐘熱度,也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
 ✦ 焦躁、挑剔細節、容易感到不安,關鍵在於認識自己。
 ✦ 改善完美主義的習慣,是為了讓你獲得真正的幸福。

▍人們的完美主義是何以產生──
 ✦「有條件的成就情境」出現。
 ✦「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失調而產生大量焦慮。
 ✦ 採用不同的「調適策略」,形成各式各樣的完美主義行為。

本書特色
 ✦ 從佛洛伊德、阿德勒心理學出發,看見「不努力的自己」也有可愛之處。
 ✦ 列出常見的五大情境,包含伴侶關係、退休生活,助我們和完美主義共存。
 ✦ 引導你善用自身獨特的天賦,與其他完美主義者成為最佳的合作夥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俊欽

精神科專科醫師,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臺大醫學系畢業,曾任職於馬偕醫院精神科;面對尋求協助的個案,是名溫柔的傾聽者;對於群眾與個人的各種心靈課題,也是位優秀的引路人。此外,他也經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在報章雜誌、電視媒體或網路上,分享心理與精神相關的醫學觀點,並對潛藏在社會現況下的心理現象提出獨到的見解。

著有《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黑羊效應》《焦慮也是病嗎?》等十餘本書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