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作者蔡素玲老師持續以各種方式推廣創傷知情,而把創傷知情融入小說之中,這是第一次。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有畫面的故事,像是一齣多幕的舞台劇,風景隨著文字的流動,一幕幕變換。
一開始,海村、唯一通往外界的馬路、一老一少坐在門前的大樹下,再平凡不過的海村風景,背後述說的是偏鄉的年輕人都出外工作的不得以,和隔代教養的每日日常。然後,溪邊洗衣時開始帶入阿玲、阿惠和阿慶三個孩子家裡故事的細節,一點一點地,所有的角色,逐漸立體起來。
正當好奇著孩子們後來怎麼樣的時候,筆鋒一轉,來到大自然給予海村的獨有景色、野菜、果實、海產以及野味。再一轉,回到村裡的節奏,生活的無奈還有隨之而來的爭執與衝突,慢慢地出現。
童年時光告一段落以後,離開海村的阿惠、阿玲和阿慶,看似變了個人的他們,在遇到令自己意料之外、措手不及的事物或事件時,童年時期在海村和阿嬤身上獲得的祝福早在時光的流轉之間化為每個人的後援,這一份份溫暖的祝福,和小時候所受的傷一樣,一直刻在每個人的心上,雖然無法直接看到或感受到,可是它,始終都在那裡,成為每個人的一部份。
在我還沒來到花蓮之前,創傷知情和復原力只是兩個看起來和心理學有點相關的名詞,然而在這裡持續陪伴青少年到今天,創傷知情已然變成我陪伴他們的基石,更會是我未來論文的研究主題之一,這樣的創傷與復原之路,雖然有點刺激,不過這樣有趣的挑戰,我欣然接受。
--
特別感謝:冬天很愛賴在我身上的學妹,三年多前因為學妹的介紹,我來到花蓮工作與生活。這次也因為學妹參加大人寫寫字,讓我遇見這份溫暖的祝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