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讀《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因為現在公務的關係,我又開始大量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而《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是最近認真在看的其中一本。

或許有人會好奇,孤兒就孤兒,哪來真的或假的,而且還「假性」?嗯,就心理健全的角度來說,即使父母給予孩子滿滿的愛與關懷,如果孩子本身沒有完全感受到,乃至於會覺得有所缺乏,那這樣的「弄假成真」,還是會對個體產生不小的影響,甚至可能會造成他成長、生涯抉擇或人際互動的障礙。
 
不過,問題又來了,既然已經是「假性孤兒」了,那看這個書還有用嗎?還來得及改變嗎?

於是,重點來了。
「童年時期遭受越多創傷的人,在成年時期會有越高的機率承受各種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各種童年逆境中,有一種看不見傷口的傷害,就是擁有「情感缺失」的父母。無法回應你的情緒需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感覺為主,如果你認為你的父母符合情感缺失描述,這本書就是一個幫助你了解和復原的好工具。」
──留佩萱(美國認證諮商師/賓州州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人之所以有趣而且跟其他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這顆奇妙的大腦。即使個體現在已經是位長大成人的「假性孤兒」,當您感受到自己可能有個地方怪怪、或卡卡的時候,或是因為好奇書名而開始看這本書,而且就算會有點不舒服,還是會一直往下看下去的時候,這時候,您就已經踏出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儘管不會因為看完這本書,您在生活中面對的種種問題或障礙就會迎刃而解,可是透過了解自己的內心、一點一滴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是要馬上去改變跟父母的互動、而是自己嘗試去做出一小步的改變,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我想,這就是閱讀能帶給個體最溫柔、同時也最堅毅的支持與力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